慶陽作為周祖農耕文化的發源地,與鼎淵源深厚。當年周祖不窋率族人到慶陽后,農耕文化自此發端,飲食文化也相應發展。
從名字上就有講究的“土暖鍋”,鍋是用黃土高原上最常見的料姜石研成粉末、制成泥坯燒制而成,從材質上來看它算是土鍋?,F代中醫認為料姜石含有人體必需的多種微量元素,能殺菌、防癌。慶陽是中醫藥鼻祖岐伯的故鄉,或許就是岐伯的點化,古老的慶陽人就地取材,將成本低廉易得又獨具中醫養生功效的煮具——土暖鍋世世代代延續下來。
早在唐朝時,詩人白居易就在《問劉十九》中惟妙惟肖地描述了當時吃暖鍋的情景:“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時代變遷,不變的是我們對傳統美食文化的傳承,暖鍋圓圓的大肚皮,象征著一家團團圓圓。豐富且滾燙的食材,也寓意著來年的日子紅紅火火,富裕十足。
“味從煮中來,香自火中生”。一幫親朋好友占著屋內一角,圍坐一張桌前,熱氣騰騰的暖鍋放在桌子正中,香氣四溢。
裝入暖鍋底部的是菜底子。菜底子以蘿卜片和咸白菜為主,內里還夾雜著雞血片、豬腸、香菇、木耳、黃花菜等。
蘿卜要選用純白蘿卜,綠頭蘿卜和紅心蘿卜不能用;白菜要用本地出產的,葉大幫小。每年的秋季,在菜市上選購好這兩種菜后,將白蘿卜窖藏,將白菜儲藏起來,待到臘月天用。
在暖鍋的菜底子上面,覆蓋一層豆腐方片。暖鍋子里的豆腐方片,味入得透,軟軟的、香香的,才好吃。
最后裝入暖鍋的是一層肉制品。包括肥肉片、丸子、酥肉、肘子肉、排骨肉等。
這些肉制品圍成一堆,將底下的豆腐、黃花菜、粉條、白蘿卜等菜蓋得嚴嚴實實。裝好各種食材后,灌上雞湯或者豬肉湯,淋上秘制油料,蓋上蓋子,加入木炭,待暖鍋燒開就可以食用了。
葷素搭配,營養豐富,將美味集于一爐,在沸騰的湯汁中,在滋著熱氣的菜品中,木炭火天然的香氣,纏繞著食物獨特而又迷人的氣息,絲絲縷縷都勾著那蠢蠢欲動的胃,一家人圍著大口吃肉、暢談暢飲,溫暖又滿足,只覺人生美哉!
吃暖鍋的同時也會配上幾道菜,圍著鍋轉一圈。一來也是為了看起來不單調。二來也可以讓食客們換換口味。
暖鍋外形是圓的,除了制作考究,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它所代表的是圓滿和團圓,是慶陽人對生活的一種祝福和期盼。它能讓各種菜肴在滾燙的烈火中經受煎熬而相互包容,和睦相處。慶陽人愛吃暖鍋子,或許就是它在當地的飲食文化里最大限度地體現了隴東人樸實敦厚的胸懷。
暖鍋還可以討出特別精致的口彩:鍋子燒得火旺旺,是發發達達,鍋子圓圓是團團圓圓,粉絲沒下鍋之前是“銀鏈條”,燒進湯里黃了,就是“金鏈條”,富貴吉祥。晚清翰林嚴辰有詩兩句:“圍爐聚炊歡呼處,百味消融小釜中”,把圍爐享用暖鍋的情景描繪得淋漓盡致。
不論你是漫步慶陽還是遙望慶陽,
口水肯定控不住了,
這是慶陽土暖鍋的味??!
這唇齒留香的“熱辣滾燙”值得一場親身的奔赴,
誠邀您在美麗慶陽開啟一場尋味之旅......